网络热搜

63年卫辉那场大水灾不敢想了

-1963年汲县洪灾纪实

2021-07-30


1963年汲县(卫辉市)特大洪水灾害虽已过去30年了,但当年全县被洪水肆虐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回忆起来还令人心有余悸。


这年气候反常,四月份阴雨26天,出现了春涝,中伏前后27天滴雨未下,形成了严重了伏旱,抗旱保秋已成为全县的中心工作,县里抽调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全力抗旱保秋。


八月三日凌晨,全县普降大雨,时而倾盆而泻,时而细雨连绵,一直下了七个昼夜。


据气象资料记载,我县1960年至1980年20年的平均降雨量为598.1mm,而1963年降雨量为1224.5mm,八月三日到九日降雨量为778mm,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这七天的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全年降雨量还多188.8mm。特别是八月六日至八日,三天降雨达339.4mm,其中八月八日这一天降雨177.6mm,从这些数据中可以了解当时的雨情、水情、灾情的严重程度。



这次突发性的降雨过程,面积辽阔、时间集中,暴雨中心在太行山区的卫河、淇河、漳河流域,涉及豫北、冀南、晋东南广大地区,而当时我县仅有一座塔岗水库,蓄洪能力有限,暴雨又促成了毁灭性的山洪暴发,混浊的山水奔腾呼啸,横溢无阻,平时干涸的沧河,八月五日流量达250立方米/秒,卫河、共产主义渠容纳不下了,加之山西、焦作、辉县、新乡等地远近客水压境,下游卫河支流沧河、淇河的洪水顶托,上游洪水不能及时下泄,卫河新乡至汲县段洪水几与堤平,下游则堤、河不分,两岸一片汪洋。八月四日共产主义渠流量上升到510个。同时新乡东孟姜女河的洪水也汹涌而来,到我县城区后又受卫河洪水顶托,不能入卫河,无法入卫的洪水汇聚在西护城堤外(今孟西一带),并从城南之庞园、代庄、牛庄顺新濮公路下泄到李亨屯以东,但护城堤外的洪水有增无减,护城堤险象环生,十分危急。为确保城区安全,除紧急土屯四门,加固加高城堤外,防汛指挥部研究决定万不得已就在上乐村的西板桥村扒堤向柳位坡分洪。


我县东南部老黄河故道大沙河水库亦因泄洪不及,其洪水顺着梨园、庞寨、柳位等村的路沟低洼处泄入柳位坡,而柳位坡下泄洪水的唯一出路又被四公里长的浚县申店大堤阻隔,致使我县东部新濮公路以北,淇县以南,浚县申店堤以西的二百平方公里地区一片汪洋,水深1至3米。我县上乐村、顿坊店、城关、李源屯(含今庞寨乡)、后河(含今倪湾)、孙杏村、柳庄等公社和城关镇(含今城郊乡)113个大队六万余人被洪水围困,顿坊店公社当时25个大队中有23个大队,村中可行数十吨的机帆船往返抢救群众。



洪水袭击后,到处是一片废墟,房倒屋塌,人畜伤亡,人们辛勤劳动成果转眼付诸东流。一时无家可归,有家不能归的灾民扶老携幼择栖房顶、树上、高岗、河堤、铁路上,缺衣少食啼饥号寒,全县需要紧急安置的灾民在10万人以上。当时我抽调到防汛救灾办公室工作,洪水期间和水退后曾乘船或趟水,多次到顿坊店公社的水屯、阎屯、前后稻香、牛厂、关屯、上下马营及城区东、南关、沿淀街参加救灾和调查灾情。一次洪水刚刚落下,我们途经顿坊店公社黄庄村,看到整个村子街上了房屋全部倒塌,从进村到出村都是走倒塌的房顶上,生产工具、家具、炊具被埋在废墟中。有些村被砸死淹死的牲畜,发出难闻的腐尸臭。牲口是农民的半个家业,是当时耕作和运输的主要动力,种地不能没有牲口。洪水洗劫后,畜舍倒塌,牲口饲草、饲料经水浸泡发霉变质,饮水污染,牲口经雨淋水浸一时喂养照料不周,体质减弱,疾病增多,膘情迅速下降,甚至卧下站不起来,有的役畜需要几个人抬才能站起来,想起当时人畜无食、无住,被水围困的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们每进一个村后,群众指着洪水曾经到过的痕迹,纷纷反映,真想不到水会这么大。有些七十多岁的老人说,这一辈子经过六七次大水,从前卫河开口,水也没这么大,这次把房都泡塌了。



据统计,全县十一个公社全部受灾,其中特重灾社(镇)8个,受灾生产队1680个,全县秋播作物53万多亩,全部受灾,绝收的占60%以上。全县原有民房27万间,这次塌房16万间,占总数的60%。此外还有将要倒塌不能住人的危房2万多间。洪水期间死亡20人,伤199人,死大牲口百余头,死猪羊3800余只,冲走或霉烂粮食1589万斤;商业和供销门市因水灾损失商品折款83万元。其它象桥涵、堤坝、道路、岸壑、通讯、供电设备以及群众生产用具、日常生活用品的损毁也极为惨重,县委、县人委建立了县防汛指挥部,原抗旱工作队转为防汛工作队,又抽调大批干部职工到防汛抢险第一线。组织抢险队4300多人,日夜巡逻,共堵险口加固堤坝30余处,封闭县城四门,完成土方一万多立方米。卫河航运站动员89只救命大船到水围各村转移灾民4万多人,还动员大批车辆为灾民抢救物资和运送救灾物品。洪水过后县防汛指挥部改成救灾委员会,县委书记李泉来和副书记兼县长席光华分别任县救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副县长张青山任救灾办公室主任,各公社(镇)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因救灾任务十分繁重,救灾办的工作经常夜以继日。受灾后紧急动员全县各机关、厂矿、学校、大队和轻灾队社腾房500余间,使无房住的灾民暂时有了栖身之处。当时一些灾民除投亲靠友外,城关的戏院、大礼堂、小礼堂、车站等公共场所都住满了灾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山丘地区社队群众主动为被困灾民送去熟食品,寄养代喂牲口,水退后还派出施工队,无偿帮助灾民修建房屋。从洪水中逃出来的灾民经洪水洗劫后一无所有。在这万分紧要关头,8月7日——15日,上级连续派飞机在我县灾民集中地区县城关、上乐村、顿坊店、后河、李源屯、孙杏村、柳庄七个点,15次空投熟食667包(18476公斤大饼、馒头、炒黄豆等)。同时还送来了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和省军区对灾民的慰问信。灾民接到慰问信后,含着眼泪互相传阅,大大鼓舞了干部群众战胜灾荒的信心。顿坊店公社七十多岁的社员王义说:“我活了七十多岁,没见过天上掉馍。”城关镇下园村灾民潘文喜说:“大水淹了俺村,镇上干部带头抢救人和牲口,逃到铁路上没吃的,党派飞机往这送,群众到哪支持到哪,共产党毛主席真是老百姓的大救星。”上乐村大队分到空投食品后,干群连夜制定排水种菜战胜灾荒的计划。



为安置和救济灾民,在洪水期间和水退后,上级及时无偿调拨了大批救灾物资。尽管当时是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工作失误和连年严重自然灾害,粮食、副食品及日用品供应十分紧张,国家经济比较困难,但在财力物力上采取了种种应急措施,以最快的速度给我县灾区人民大力接济,发放救灾粮、款、煤、苇席、衣服被褥、针棉织品,还有帆布棚、木料、毛竹等救灾物资。临时搭上席庵或布棚蔽风挡雨,使灾民有吃有住,有生产资料。据统计,在水灾发生后一个月内,全县直接得到救济的灾民共有27103户,106577人。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因连日凄风苦雨,水浸、露宿、卧湿、冷热不均、饥饱不定、饮水污染等原因,人们抵抗力减弱,体质迅速下降,疾病开始蔓延,多为流感、痢疾、肠炎、关节痛等病,发病人数剧增。柳庄公社金庄大队共983口人,8月20日统计患病30人,24日发展到350人,其中第三生产队27个劳动力,只有3人没病。8月25日,县救灾办统计,灾后病人由15004人增加到26194人,县救灾委员会及时组织派遣医疗队乘船到灾区治疗,送医送药到人,并将医药和救灾专款分配给各公社专款专用,河南省副省长张柏园和省卫生厅朱厅长也率领医疗队来我县灾区给灾民防疫治病。



洪水消退后,党和政府为安定灾民,恢复生活,重建家园,县委抽调了一批素质好的干部到重灾队住队,蹲点领导生产救灾工作。基本上每个受灾大队都住有一名国家干部,他们与灾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患难与共。当时县委提出粮食丢了蔬菜补,农业丢了副业补,秋季丢了麦季补,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排水种菜,要求每人三分菜,保证灾后有足够的蔬菜,便于安排灾民生活。在修复住房的同时,还抽出劳动力割晒青草,贮草保畜。上乐村公社,过河到淇县境内割晒青草,为牲畜安全过冬备足饲料,牲口有了草,再加上国家供应的饲料粮,牛驴每日一斤,骡马每日一斤半,保住了牲口安全过冬。种麦时,又帮助群众克服种种困难,畜力农具不足,到外地借农业机械,机耕机播,种子经水霉变,发芽率低,及时调拨良种,保证适时种足种好小麦。由于灾后小麦种得足,种得好,群众对来年的生活有了指望,有了盼头,“大灾之后有丰年”,一些思想动荡,原打算外流的灾民也改变了想法。上乐村公社东板桥大队塌房户于美说:“民国27年,这里卫河也开过口,地淹了,房塌了,亲戚也都是穷人,在家没法过,只好带领全家五口人到黑龙江逃荒要饭流离失所。正在受灾后政府给粮、给物、又给钱,队里还派工,这次说啥也不出去逃荒了。”烈属王大娘说:“我经过六次大水灾,哪一次也没有这次大,这次政府照顾的可周到了,吃的是白面,穿的是救济衣,烧的是救济煤……”


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广大灾民的吃饭、穿衣、住房、烧煤、治病等生活问题都得到妥善的解决,政府除发放救济款300多万元外,还有灾队扶持款、贫队投资款、医疗款、保畜款、以及各项贷款等等,还发放了大批救灾专项物资,煤8250吨,棉布28万多米,棉花17500公斤,统销粮食2486万斤。缺粮队口粮和牲口饲料粮指标分别落实到户和生产队,填发购粮证到指定粮店购买。一次安排到次年麦收。这一系列有力措施,使全县在严重的水灾后,严冬季节没有出现饿死人,没有出现冻死人,没有出现灾民成批盲目外流现象,也没有发生疫病流行。各社队对牲口加强饲料管理和疫病防治,牲口也没有发生大量的非正常死亡,保住了生产元气。大灾之后,民心安定,社会秩序稳定,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灾后,省、县人民委员会规定,重灾队社员从事副业生产的,除烟丝、焚化品、鞭炮等七种产品外,一律免税,以利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增加收入,战胜灾荒。灾后,国家提前兑付债券30多万元。


灾后第一年,国家豁免了我县受灾各社队和社员个人1961年底以前欠国家的四项欠款(信用社贷款、商业部门赊欠款、预付贷款和预付定金)共312.85万元。


水电部派大型挖泥船在卫河及东孟姜女河下段进行机械清淤,这是我县有史以来首次利用机械疏浚河道,增强卫河的泄洪能力。


经上级批准,还在我县境内卫河上史湾、邵庄、南坡、曲律等处修建了五座钢筋混凝土桥,解决了两岸群众过河难问题。


1966年、1967年、1970年,我县三次动员了大批劳力,国家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先后兴建了狮豹头、香泉和正面三座水库及灌溉渠道配套工程,增强了山区蓄洪能力,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


1964年以来,又在我县沿沧河、香泉河、孟姜女河、卫河和共产主义渠兴建了电灌站多处,对沿卫河险工堤段加高培厚河堤,石砌护岸,行洪区的42个村庄修筑围村堤,建救生台。1979年又动员民工5.6万人对卫河进行清淤,1982年对船流庄以上河段再次进行机械清淤,1983年对卫河堤防复堤加固,对船流庄以下河道进行人工清淤,并对小河口至浚县淇门段的湾道裁弯取直……。经过不断治理,卫河最大泄洪能力可以达到120立方米/秒,达到了防洪30年一遇,除涝三年一遇的治理标准。



1963年水灾后至今30年来,我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兴修水利,防治水害,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和综合性的防旱治涝工程,抗灾能力有所增强,生产条件逐渐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今天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城市创三优,农村奔小康的同时,应该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去年我国太湖、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前我市的自然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任何治理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仍然存在。在市档案馆收藏的史志中记载,我市历史上象1963年那样的大水,曾发生过多次,今后还会遇到洪涝灾害。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城市规划等方面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尊重自然规律,避免或减少大自然的处罚。


(作者为卫辉市档案局干部)


版权声明

文章图文来源于卫辉文史资料,由“卫辉慢生活“独立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卫辉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