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做私域的 最后都是以“加个微信吧”作为结束

2022-09-06



点个外卖,不知不觉加入了外卖门店的粉丝福利群;


买完衣服,都确认收货了热心的商家客服依旧不停地给你推送本季新品上季折扣;


刷刷视频,点个关注马上出现了粉丝群的引导,一想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漂亮小姐姐更新的动态,手比脑子还快,点了加入。




左:美团 | 中:淘宝 | 右:抖音


这是不是你的日常?


作为互联网老玩家,面对这些明晃晃写着“私域”两个字的操作,大抵已经见怪不怪。


私域,大家的共识是私域能够多次触达粉丝/客户,从而达到更好的转化或复购效果。


即便知道被拉入私域流量池的自己,在卖家和博主眼里,是一颗茁壮成长的韭菜,但基于“有羊毛不能不薅”、“有折扣不能不享”、“有好处不能不赚”的原则,用户往往抱着“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刚好需要“的想法,并不介意各大App的联系列表里再多一个社群。


而对商家和博主来说,用好了私域,百利而无一弊。


所以无论是什么平台,只要有交易,多少都会往“私域管理功能”这块下些功夫,或者是计划下功夫。


但一个奇怪的现状是:其他App积极地引导卖家和博主做私域,相反,微信的私域则是极其克制。


基于此,卖家和博主竟依旧觉得“加到微信”才是最香的。


为什么其他App设计了很多帮创作者管理私域的功能,而微信不做?为什么做私域,又逃不开“加个微信”?我们和天天问小伙伴讨论了这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各平台都积极帮用户管理私域?


各个平台在私域上面花的力气可不少,许多微信不能做的事,但其他平台可以。


如短视频平台,抖音的创作者在私信模块,会按照粉丝的行为给粉丝自动打上标签,如:最近下单的、铁粉、普通粉丝等等标签;可以设置对用户的关键词进行自动回复等等。




抖音App:私信自动回复功能宣导


为什么电商、外卖、短视频等等平台,都在积极帮助用户管理私域?这就得从平台和卖家/创作者的关系说起。


平台的私域管理工具,多是面向企业或大V群体,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大V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粉丝客户,带来经济收益,如产生转化和复购,如产生互动和评论。只有企业、大V的利益得到保障,平台才能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带动更多的生意。


还是拿抖音来举例,用户进入到粉丝群后,创作者在发布作品或开直播后,会第一时间在群内更新,加强触达。


对创作者而言,就有以下好处:


1. 能够节省分发的精力


如创作者小A有50000个粉丝,其中互相关注了200人,将最新的作品分发给200人,需要转发200次,但如果这200人都在群里,则只需要转发一次,一对多的群营销大大节省了创作者分发的精力。


2. 为作品推荐打下数据基础


抖音的算法,是基于冷启动流量池内的完播率、点赞、关注、评论等数据,将数据表现良好的作品推向下一个流量池,让更多的用户看见。


当发布作品后,创作者将作品分发到粉丝群,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触达到关注自己,对自己有认可度的粉丝。这样一来,冷启动就能在短时间内将数据提升上去,便于算法加大推荐的力度。


而对抖音来说,帮助用户管理私域的好处也显而易见:


1. 提升创作者的用户体验


由于私域管理工具面向的是创作者,因此普通用户用不上,而且不影响它的产品体验和定位。但有利于创作者管理自己的粉丝,以实现更好的视频数据、转化数据,总体而言是更有利于用户体验的功能。


2. 拓宽抖音商业版图


抖音做私域不仅是利好创作者,也能够起到反向的促进作用,私域里面的粉丝产生购买和复购,也可以借助跟粉丝的互动和分享,反向影响到公域跟商域流量的效率,带动更多的生意。


为什么做私域逃不开“加个微信”?


那为什么在各平台里做私域已经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创作者和卖家们还是想要“加个微信”?


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 微信的用户黏性更高


对于很多人来说,微信相比其他应用的打开频次及使用时长,都要更高。毕竟可以一天不买衣服、不点外卖、不看短视频,但一天都不回工作消息,啊不,是一天都不和朋友吹水聊天。


所以相比起微信,其他的应用有点像是“工具”,去消遣、去购物、去打发时间,用完就走。加了微信后,发的消息、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等等,都有更大的机会被潜在客户看见。


2. 营销规则宽松


其他平台基于商业化性质,多少会有些营销规则的限制。如聊天中不能用一些敏感词、违规词,否则可能会受到处罚、封号,哪怕你说的敏感词仅仅只是提到了平台的竞品名称。但微信发言只要遵纪守法就行,在营销方面的限制并不多。


3. 便于将流量私有化


如果不小心触碰了平台的红线,很可能被封号或关闭店铺,粉丝一夜清零。将用户导入到微信不失为是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决策,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为什么微信不过多干涉私域?


如果说其他平台为了做私域各出奇招,想尽办法把创作者、卖家、用户都圈在平台内,那微信的态度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标签你自己建,社群你自己管。


它做了,但做的没有那么全面,做的很克制。


在私域流量这个概念最早兴起的时候,在狭义上,指的就是基于微信生态搭建的私域流量体系。


我们想想看:


个人号可以对联系人设置备注、标签;


朋友圈可以设置展示时长、向指定用户开放;


社群200人以下可以直接扫码入群;


小程序可以自登陆


……


这些其实都是现在很多私域流量的玩法,只是放在微信生态内,我们对很多功能已经习惯了,当成一个基本的社交属性,而没有去考虑私域的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微信除了个人号以外,还包括公众号、小程序、社群、微店、视频号以及企业微信号;在微信生态内,这些流量载体都是可以无障碍进行相互引流、多方位触达用户。


为什么微信要用其他流量载体承接私域,而不是用微信个人号本身来干涉私域?用户@半坛老蔡 说:这与微信的产品哲学有关。


微信本身没有所谓的加粉、关注这些概念,它只有一种关系:朋友。无论你俩是陌生人,还是长辈晚辈,加了微信,就是朋友关系。这是一种双向平等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关系的存在,所以微信一直在维护这种氛围和调性,防止过度商业化,包括它后来的小程序,也是随用随走的逻辑。他本身不过度运营用户,也限制用户过度运营“朋友”。虽然你可以用微信做很多事,比如社群运营,但它本身并不提供引导,也不提供运营工具。


它把加粉、关注、带货这些事,留给了企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


结 语


其他平台费尽心思做私域运营工具,希望B端带C端,更好地商业化。


创作者和卖家费尽心思把粉丝导入微信,希望加强触达,提升转化。


微信坚守社交定位,避免微信沦为少数人打扰大部分人的商业工具。


啊,这是什么“我爱你,你爱她,她谁都不爱”的狗血剧情

没有了
没有了